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9篇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摘自:《汉阳教育资源网》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9篇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1

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摘自:《汉阳教育资源网》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校开发校课程一些情况:

1、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我们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型人才”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②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初步体验、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③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构建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我校的活动课教学研究,在经历了兴趣小组、班级活动、研究性学习三个阶段之后,形成了活动课教育改革的“

四、四、八”模式和“

六、四、三”活动课运行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我们对“四大类活动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整合,形成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学习方法、活动类等校本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中感受世界之美,从而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并将这一愿望凝成一种责任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人文素养类方面,我们依据《四书五经简明读本》这一通用文本,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尊严感、责任心,积累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科学素养类方面,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技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让人类智慧的火花在孩子们心中闪光;在身心健康类方面,我们通过开设形体训练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交流中增强自信,激发学生对运动、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在生活技能类方面,我们与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空间,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强化训练,熟中生巧;在学习方法类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活动类方面,我们以大队部为依托,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能力。

3、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实施的随意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成立健全的组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教导处、教研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校本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

②、制定计划,确保课时。参考《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拟定了《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计划》。在课时安排上,保证了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计的10%--12%,即1--2年级每周2--3课时,3--5年级每周3--4课时。

③、培训教师。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我们对教师进行适当调整、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④、加强班级课程建设。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实际,开发颇具特色的班级课程,再通过班际交流、校内外交流,形成各年级的课程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实施,并使校本课程更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⑤、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教材管理、课程评价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有章可循。

⑥、设备与经费到位。充实了汶源书院,加强了厚德书画苑、飞天舞蹈室等特种教室的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不断扩展校外基地,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专项资金。

4、探索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很多,但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生活,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我们利用校本课程,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投向自然,走进工厂,步入社会,体验和感受生活。到红领巾交通岗执勤,感受交警工作的辛苦;孩子们通过参加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判断力,激发了爱国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航模制作、动物习性观察、民风民俗调查、市场行情调查、汉江污染与治理等等,孩子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其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从选题到实地调查研究,到资料整理,再到成果展示,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享受到了成功与欢乐。在区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现场会上,体现我校校本课程特色的四驱车安装比赛最引人注目。零部件装车、技能赛车,孩子们娴熟的动作、认真的表情、情不自禁的呐喊,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为孩子们的成功体验而高兴,为这种成功的教育而喝采。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贾;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2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在我国推行的意义,对指导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国际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 (Furumark & McMullen)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他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即指那些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有关成员,以学校为基础,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描述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期的认识,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意义。[1]

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如徐玉珍(2001):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廖哲勋(2004):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3]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无论是对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对地方教育部门,以及还是对学校与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次,就该领域的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开发人员的素质还不相切合,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再次,就社会现况而言,校本课程的理念难以与目前的考试制度相协调,所以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简言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适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所以,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优势评价。这些都是学术上对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宏观程序,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直观性、操作性比较欠缺。

1、成立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2、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习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3、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4、方案拟定。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6、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收集各方建议、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5]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3.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达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矛盾一直是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也是教育领域内需要协调解决的基本问题。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虽然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评价形式下放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学校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要求,必须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教材,只需要以此为本,放心讲授。学生为了赶进度,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向前冲,根本无暇顾及自我发展。

自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确立之后,国家课程比例相对减少,学校也拥有 了自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3.2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客观上存在着这么多差异的各级教育子系统,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

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

(2)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了差异,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3.3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合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

它的开发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以往的课程虽历经几次改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德雷斯尔在评述60年代的课程改革时,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弊 2 端: (1)仅仅着眼于各门学科的内容更新,跨学科的内容尚未触及; (2)仅仅着眼于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年级的内容尚未触及; (3)仅仅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只研究一些脱离生活的课题。

从这个指责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范围、形式、方法必须改革。而校本课程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它的范围可以涉及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涉及理论课、实践课;可以涉及定向性的显性课程,也可以涉及非定向性的隐性课程。其形式既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内容、某个课题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将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设计成微型课程,还可以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其方法灵活,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活动”。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合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1课程决策民主化和形成学校特色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 4.2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就较为肤浅和表面。

自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就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呼唤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3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从原来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随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使自己位于教育理论前沿,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面临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这样,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教学生的个性旨趣和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素质与能力会逐步提升。

以上这些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亦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 4.3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

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5小结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体现学习特色,同时它对学校及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 4 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作为教师,更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以获得理论指导,深化自身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11-12.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 [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1-18. [4]王传金。论校本课程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1-34. [5]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bstract: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now,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which makes the school under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various types of school.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meaning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3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选课方法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第三周起——20XX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4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搞好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规划研究,我校在专家的指导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参与下,经过对校本课程的规划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规方案。

一、现状分析

瓯海区实验小学目前已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艺术特色教育等为主的特色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成功开展了课外心理实践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1大特色。29xx年6月底,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部主任孟万金博士亲临我校考察指导学校心理工作时,肯定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走到全国的前列,并邀请我校向全国介绍创建经验。29xx年12月23日,全国首届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校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校重点开发的课程,我校先以1个实验段,2个班为试点,至今已在3至6年级全面开花,所有班主任担任课程,每班配备两至三名指导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以骨干教师带动所有任教教师;学校还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加大对艺术教育硬件投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以艺促智,以艺冶德,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艺术团为陈地,以艺术节为载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成为我校的1大特色。学校已成功申报了温州市艺术特色学校。学校这些校本特色教育树立起了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

但这些校本课程没有1个强有力的统帅作为支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总体现状如下:

因此,在学校确定了以“积极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势必要进1步对这些特色课程做一定的修正,同时开发出更多的体现办学理念的系列校本课程。

二、总体目标:

(一)行动目标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的1大特色。学校在巩固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将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校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涵,丰富学校心理辅导的形式与途径,使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增进其积极体验;学校的另1大特色艺术教育在继续巩固并提高的同时,也将致力于让学生体验艺术中的积极元素。因此,学校将努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形成积极鲜明的课程特色,除此之外,学校开设的其它新的课程也将以“积极体验”作为其主旋律,以更好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锤炼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行动策略

1、明确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开发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同时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以此突显学校的课程特色。因此,学校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在“积极教育”的办学理念统帅之下,让课程成为学生享受教育的主体。明晰了学校的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与评价等才有了依据。

2、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校本实际制定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研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编制学校课程开发方案,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具体组织与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时,学校还要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措施与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系统性、科学性,最终保障有多种课程开发主体参与,运用不同课程开发方式,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1)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课程资源的选择方面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在“积极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要增强校本课程的个性化、童趣味,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充满活力。

(2)拓展学校已有课程资源的积极元素

积极的课程文化要求我们充分拓展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的积极元素,突出学校课程的传统特色。

三、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略

四、组织实施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纲要》,交课程领导小组审议。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领导小组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领导小组进行检查,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校本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校本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6、对个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课程领导小组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7、每期末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五、评价措施

1、对学生的评价

①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②认真登记学生出缺勤,课堂组织纪律较好,不让1个学生流失在课堂外。

③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④期末按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⑤制定校本课程奖励制度,对参与积极,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六、保障措施

1、学校有坚定明确的“积极教育”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

2、学校组成以校长为核心的校本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群策群力,民主开放。

3、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学校制度一系列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5、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6、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七。校本课程研究组织机构

1、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潘春波

组员:张林勇、陈淑

2、校本课程管理办公室

科研指导中心:负责课程实施的设计指导和理论指导

教学指导中心:负责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

德育指导中心:负责学生管理

3、实验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潘春波

副组长:张林勇、陈淑

组员:孙丹、曾双霜、叶凯、黄明初、项小燕、徐锋、何少敏、张晓和、陈建云、郑爱芳、范彩莲、余慧慧、林海洁、金海跃、陈玉荣、朱娜、林益莉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5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城区学校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不足的是教师少,年龄偏大,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职教师,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创造性的新编校本课程。我校因地制宜,开设了趣味数学、趣味英语、成语故事、剪纸、写字、田径、跳绳、经典诵读等选修课程。

四、课时设置

1、大部分课程安排在每周周四第六节课,个别选修课程也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2、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五、课程开发操作、保障措施

1、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依据学校实际制定了本校的方案。

2、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3、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6

姓名:王慧 学号:11041006 班级:11强23 学院:卓培部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它克服了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有利于展现学校的特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教育的民主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 教师素养 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众说纷纭,我比较赞同张嘉育的观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比如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各个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还有其他的如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的意图经常在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等层层贯彻过程中发生变化,甚至被严重地歪曲。没一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周围环境和评价标准实施国家课程,从而导致国家课程的意图发生变化,破坏了货架课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等。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和顽疾。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地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

2、 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优势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

对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对教师而言,它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绝大对数教师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他们会感到心满意足。当他们运用自己亲自参与开发的校本课程使得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由于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也得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教师的职业地位将日益得到承认。

对学生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3、 对教育产生积极效应

校本课程对教育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的,往往在实施后数年或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都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参与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前提就是政府给予学校自我开发的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而这正是民主的要求。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强调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这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这是的学校不得不与大学主动建立联系。这十分有助于大学和中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借鉴外校的经验,同样也会促进校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催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47—49页;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7页; 【4】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师大书苑,1999年版,第4页; 【5】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0期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7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xx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我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我们知道,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

民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政府权力的下放,一是民间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了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想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目前即使国家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权力,但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反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规办事最省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十分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我开发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

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

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批私立或民办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校本开发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宁愿多花钱,也要上好学校。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投资的概念以被多数家长所接受。家长择校一方面受高考驱动,另一方面也在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在城市和发达的乡村,如今受教育但更要享受优质的教育已成为普遍的教育需求。公立学校如果抱残守缺,裹足不前,很容易失去“市场的份额”。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自主决策、自主开发,特别有利于公立学校提高其教育品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并逐步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面已经提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探究和合作显得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6、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过去,我们总是批判我国的学校“千校一面”,而如今,只要去一些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看看,我们便会感叹那里的“绝”和“独”。

7、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和交流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帮助,这时的学校不得不主动地与大学建立联系。这十分有助于促进大学与中学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另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借鉴他校的经验,同样也会促进校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为此,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地位对待。

二、我们能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开足、开好校本课程。我们制定了未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开发指南》。(另行上报)

三、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设了专职教师上课,并能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四、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呢?

1、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前提

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改下我校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如下新变化: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③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⑤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找到了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核心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心理性格素质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就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倾向,更多地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收获,进而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五、我们十分重视校本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为校本课程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供条件。

六、建立了激励机制,并尽我们可能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多元化、多视觉地建设校本课程。对此,我们将尽我们最大努力给予经费和条件上的保障。

七、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规范的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并根据实施效果、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不断改进。

(一)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20% (1)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

3(2)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 7

(3)课程宗旨的体现

5(4)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5

课程目标的确立 20%

(1)目标明确、清晰 7

(2)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情感目标 6

(3)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7

课程内容 40%

(1)内容组织得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10

(2)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1

5(3)内容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 1

5课程评价20%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0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

指导思想 10分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目标内容 8分

4、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4

5、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4 指导过程 24分

6、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7、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8、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3

9、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

10、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

11、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

教师素质 8分

12、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13、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14、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全体性 12分

15、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16、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全面性 13分

17、掌握学法,习惯良好

7

18、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主动性 11分

19、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5

20、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创新性 14分

21、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2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等级分数

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8

一、开展本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由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脑的使用日益广泛,书面文字书写活动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写字的要求,再加上学生自己也不重视写字练习,导致学生的书写质量整体下降,错别字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令人心忧的表象背后,显露出更加不容忽视的对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误解。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片面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更科学的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强度。作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在新时期非但不该削弱,而是应当加强。古人云:“人能写字,字能写人”,此言不虚。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应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它的地位不容忽视。方寸之间的汉字,凝聚着中华祖先几千年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写字教学的成败关乎着每个学生对书写能力的掌握程度,更关乎着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树人教育。因此,在我校强化对学生的写字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二、活动的目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我们都知道,写字训练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和培养习惯三个环节。但是在现实教学工作中,由于课时有限,我校教师人均工作量又比较繁重,要在课内开展额外的写字训练,不具备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决定在尽量不过多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开展课外写字活动的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营造热爱祖国文字的氛围,结合课内的写字教学,让学生的写字练习日常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潜移默化的启发学生通过练字感悟做人的道理。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原则上要求由校领导带头,全校师生齐动员,共同参与,让集体的力量影响校园里的每个人。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参与为主、竞赛为辅;激趣为主、教学为辅;鼓励为主、纠正为辅。

三、活动开展的具体安排:

(一)步骤:

1、20xx年3月——7月,为校本课程教材编制时间。在7月末,校本教材(试行本)要编制完成,并印刷、装订完毕。相关的教学参考辅助资料及教学实施建议印发到教师手中。

2、20xx年8月——12月,为教材研讨及试行阶段。各实验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参考辅助资料,结合实验学生实际,找到实施教材和实验学生实际的结合点,利用好校本课程的课时,认真上课。在此期间,对教材要不断地充实完善。

(二)活动范围:

原则上,要求全体师生齐参加。

(三)活动形式:

1、由写字课教师向任教班级学生布置平时的练字任务: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个硬笔书法本(将整本硬笔书法纸装订即可)。学生每天要坚持练字。教师布置临写任务。要求在每天练字的结尾注明练字的日期,并请家长签字。硬笔书法本在每周的写字课上由写字教师检查。

2、学校设立“大家一起来——硬笔书法作品展”专用展板。学生作品展览方案为:每周由指导教师推选出优秀学生作品进行校内展示。教师作品展览方案为:由教务处安排全校教师按一定顺序(如姓氏笔画顺序)每周两人,同时参展一周。

3、展板设计模块化。以保证更新的及时性、方便性。内容以每周各班学生作品及教师作品为主,另外预留10页展位,用于展览上周评出的各班优秀作品,同时适量安排一些相关的小知识、小故事等(如历代书法家的勤勉故事、书法名家的经典作品、有关书写的小常识、书写的技法)。

4、作品的征集与张贴办法。各班班主任负责安排收集参展学生作品。少先队张贴小组负责张贴作品。教师作品的收集和张贴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安排。

5、激励措施:

(1)班级奖励:

能按时按量完成本周活动要求的班级,学校要予以加分奖励。

(2)学生个人奖励:

每周在各班评选出一名“硬笔书法展览优秀奖”,发给奖品或奖状一份。获奖作品将在下周集中展出五天。

每学期期末前在各班评选出本班“硬笔书法展览优胜奖”和本学期“写字突出进步奖”若干名(根据班级人数,各取排名前10%。)

(3)教师个人奖励:

每学期期末前,专门进行一次全体教师都参加的硬笔书法展,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6、评比方法:

评比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教导处和语文组组织评委会,力争评价做到真实、准确、及时。

为了降低本活动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平时的教师参展作品不评分,期末的全体教师硬笔书法展由教导处负责组织评委评奖。

写字课教师负责在开学第一周的第一次写字课上向学生做好参加本活动的宣传动员。重点是活动的意义、活动的要求、参加活动的具体方法、评分标准和奖励办法。向学生布置平时的练字任务,并做好每次写字课上的检查和指导。向学生详细说明参展作品的具体格式要求,对即将参展的学生做适当指导。

(四)资金支持:

本活动中,制作展板、收件箱、文件袋、购买奖品等所需资金由学校负担,学生参展所需文具、硬笔书法纸等自备。

本次活动意义重大,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看到,这个活动涉及面广,工作细节繁多,是我校在突出办学特色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校各部门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全体教师积极配合,这项活动就一定会抓出实效,从而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益,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潘庄镇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全面的提高。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篇9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xx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丰富课程体系,激发校园活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我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我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课程背景

(一)学校基本情况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创建于19xx年,坐落于郑州市庆丰街12号,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郑州市示范性高中。学校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为校训,追求“尚德尚能,惟勤惟绩”的共同价值,形成了“和谐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乐群、诲人不倦”的教风,“志存高远、学而不厌”的学风。学校遵循“特色促发展,师生共成长”的发展思路,彰显“空乘”为主的艺术特色,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整个校园校风正,学风浓,和谐而富有生机,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温文尔雅、充满自信、勇于担当,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15315平方米;有实验室6个,功能教室约40个,操场正在建设当中;有4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8个教学班,高中24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150余位教职工,均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39人,中级教师4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可见,学校不仅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物质与环境基础,还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师资力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期待

1、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3、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

根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兼顾特色发展和学校实际,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勇于担当、自信、阳光,有创新精神与公民意识的现代人,确定现阶段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一)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担当与合作,讲究现代文明礼仪,提升团队素养与领导力,实现合作共赢。

(二)学会认同与认可。认同自我,认可他人,讲究规则意识,提升坚韧、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学会探究与创新。学习一门探究性课程,动手操作,由转变、改变到创新,不断培养穷究物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四)学会生存与生活。有安全意识并掌握安全技能,掌握一至两项健身技能,发展一项健康休闲兴趣爱好,培养志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自信与个性,实现个人价值。

(五)具有国际视野。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审视传统,主动融入又保持自我尊严,理解国际文化与规则,具有国际视野。

三、校本课程结构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三类课程:探究实验课程、学科发展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同时,结合创客教育,将学校校本课程纳入创客课程建设。课程呈现形式可以是校本课程,也可是社团形式。以社团形式呈现的校本课程,必须有完备的社团章程和社团成员招募书,常规性开展社团活动。

(一)探究实验课程:设置“拓展探究课程”与“融合探究课程”。以理科探究创新、学科融合课程为主,强调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动手操作等深度学习方式。侧重培育理科见长的创新型人才,使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发展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国际理解课程”。关注兴趣与爱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开阔视野,突出个性与品质的培养,侧重学科素养、学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融合、国际规则理解等素养的培育。

(三)特色发展课程:设置“德育特色课程”、“空乘特色课程”和“艺体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弟子规”、礼仪教育等特色德育课程的影响力,以德促智,以智养德,德智相融;彰显“空乘”、美术、播音主持、“艺体”特色,让整个校园浸润在美育的河流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多彩的人生芳华。

推荐访问:校本课程 规划 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设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模板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怎么写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内容 学校校本课程开设规划 校本课程规划怎么写 校本课程整体规划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